说实话,谁第一次看到62式坦克,往往心里都得嘀咕一句,这东西也太小巧了点吧?特别是站在59式旁边,轮子都细小单片,履带还是人字形,一眼看上去就像“缩小模型”。可真轮到老山打仗这档口,能机灵穿插山丛里的,还真就只有62式这号“铁甲轻骑兵”。有些国外网友还常拿“薄皮大馅”调侃,说装甲太薄,可真走一趟老山战场,才明白什么叫做“精准快闪”、“打得越南人捉摸不透”。有位参战老兵回忆,62式钻林子、爬坡、越沟,全车组那干劲爆棚,车长一声喊,趴下过火力点、猛加马力直接怼上去,简直比外面的装甲巨兽还要轻盈有灵气。
也难怪能受这么多步兵兄弟喜欢,虽说装甲薄,但关键时刻火力到了位,该顶依旧能顶。说白了,中苏“蜜月期”那会儿,苏联能给的全是T-54那路中型坦克,想要小巧的还真得自己琢磨,哈尔滨674厂那批人一个民用机械厂出身,上来就搞起轻型坦克,瞅着全是参考图纸生拼硬凑。没设计师顶头,谁能想到最后能搞出162型一关又一关过关斩将,始终卡在发动机、装弹机、主炮震动这几个地方折腾,132B型才算板上钉钉,成了后来的62式坦克。坦白讲,确实借鉴了59式,但真正落地用在南方密林水网地形上,性能不一样,身段更灵活,路上空运都方便。
细看62式参数,21吨的净重,1门85炮,马力虽然少于59式,但发动机扛得住山地。开过那段老山公路的兵谁不服,公路颠簸,地方窄,临敌突袭,真就靠这个“小块头”快打快撤。防护欠点,火力不弱,野外条件下硬是把自行火炮用法给打活了,这就是创新。
老山那边跟一般的平原坦克大战完全两码事,阵地基本固定,地形复杂。步兵一有火力压不过去、阵地守不住,坦克根本不能像中、德、苏那种大突破式冲锋,得变着法露脸打仗。当时什么都缺,自行大口径火炮还没普及,靠坦克前出,炮口对准敌方碉堡,突然射击后闪电撤离。许多次,敌方炮兵找来找去,往往是看着我方62闪出来一顿打,然后开始满山搜炸,等炮弹落地,人家早撤光。
老兵们印象最深的,还是“倒退进攻、前进后撤”新战术。大家想像那画面,三辆坦克挂倒挡,倒着溜出去,不等越军反应过来,靶子一开炮,挂前进挡满油门后撤,可别小看这个操作,敌人观测首发解算炮弹,全指望那几秒的时间差。还有一手,晚上悄悄摸进山洼、夜里伪装,天一亮激活炮管,轰了再溜,对面往往还没反应过来。对62式来说,山丛快闪,一是考操作,二靠组织,能熬住高强度出击,靠的不是装甲厚度,是车组的配合和班长的胆量。
不少人好奇,62式总共产了多少辆?674厂建厂不久,没啥技术底子,就能搞出来,头后共三次大改,还搞过炮塔同63式水陆坦克那种新样式,功能慢慢往现代化靠拢。三改后有了激光测距、夜视,后期实在跟不上时代,也就没再量产。虽说05年后逐步退役,但那阵子真用着时,南方部队、北方侦察兵、第三世界兄弟部队,哪儿哪儿都有它的身影。
说回1979年自卫反击战,主力坦克就是62式,战场机动全靠这批“小汉堡”猛冲猛插。谅山、高平方向硬凿硬,450来辆62式干得最猛,战损也多,被RPG-7用火箭筒击伤打毁也不少。越军那路反坦克分队,真不好惹,主要还是步坦协同不熟,通话靠手势招呼,炮口压制,敌人藏得深,容易被冷枪盯上,但迫切需要的创新装备和训练配合,这一仗后国内马上掀起改进装甲防御的新高潮,后来的大改基本都奔着防护去的。
真正让62式如鱼得水还是在老山,每一场都不是比谁装甲厚,看谁机动灵。到了船头、那拉口子那类地方,全靠地形,伸不了太多坦克,十四军坦克团索性一个连扔船头守,配合打八里河东山。队伍短小精悍,机动灵活,支援任务随叫随到。清水口子谷地,63号高地、汉阳,敌炮位、观察所,几步就换一阵地,不走寻常路。
“7.12”大战硬刚时,62式一天跑11趟,247发炮弹轮着飞,压制火力点,让步兵能喘口气就冲。整个过程,队形灵活奇特,射了就撤,越军炮弹永远跟着影子打。更有那次拔156号阵地,8辆62式分4组,两两KO,轮番压制,打完一波四处移动,下次又换另外一组顶上去。越南观察所都打废了,己方步兵抄底突击,整个环节配合得天衣无缝。打完,敌方只好往上级打报告,炮兵观察所都被炮砸没了,后续射击全断线。
一茬茬轮番上阵,坦克团变成坦克旅,光参与人员就千把人,四年作战从头到尾。战损统计,火力摧毁二十几个火力点,顾问阵地,观察所,自己没搞丢一车,没出一人牺牲。拿着当年那些手绘地形图,看船头两侧、盘龙江清水河谷,哪个火力点被拔,哪个阵地补漏,细节一清二楚。
说到15式,时代早变了,这台车105口径炮,千马力发动机,光越野能力远超当年62式。33吨低配,高配置36吨,重了不止一点,爬高原不喘,打隐蔽射击比62式强多了,主控信息化全上,直接成“黑豹”王牌,走“轻型主战”赛道。现在边防、山地、陆战队主力,谁都清楚,轻型坦克还有需求,尤其我国地形杂、区域广,特殊环境需要专用坦克,有这家底,外贸也火爆。
有人总喜欢拿坦克对比,看谁家最大最重。其实看一个时代的坦克,得瞄背后的工业基础和实际需求。62式能做到百废待兴的年代里杀出重围,关键地图还是山地丘陵,南方泥泞水网地带、环境复杂需要特殊装备,就看得出设计团队得多能吃苦。归拢起来,62式有硬伤,火力能补,机动能顶;新装备再硬,能不能打出奇兵效果,靠的还是兵的“脑瓜子”和战场随机应变。
实际上,坦克只是一个时代的军工缩影,打仗时一线部队融合作战、打法创新,改装二次开发,灵活少死板,用坦克打出自行火炮的味道。不光拼工业,拼组织力。老山归来,62式成了最后一型打过仗的国产坦克。15式接过班,装备部队,换代升级。每一代“铁甲轻骑”,都是民心和科技的结晶。老兵们亲见沙场,坦克已旧,但山河无恙。
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,倡导健康、正面的价值观念。如有内容修正需求,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象泰配资-股票配资网大全-配资炒股安全平台查询-配资专业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